喝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,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,品种繁多,名酒荟萃,享誉中外,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,浓郁悠长,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,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也几乎渗透到经济、文化教育,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。
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,是酒的故乡,约一千年前的宋代,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,从此,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,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。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,是属于物质的,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。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,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。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,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。
中国酒文化
历史渊源
杜康是中国的酒圣,杜康酒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名酒,被誉为“中国酒宗”。
洛阳是中国酒文化的故乡,早期的酒产生于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。
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古者少康初作箕帚、秫酒。少康,杜康也。”宋人张表臣在《珊瑚钩诗话》中说:“中古之时,未知曲蘖,杜康肇造,爰作酒醴,可为酒后,秫酒名也。”
小故事:根据古人的记载,酒的发明出于偶然。有一次,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(即树心被朽空的桑树)之中,日子久了,饭自然发酵,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,并流出一种液体,杜康取而饮之,感觉其味甘美。杜康受此启发,发明了酒。
《左传》有言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如:
敬神祭祖: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,祭祀活动中,酒作为美好的东西,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。《周礼》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。
战事必备: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,勇士出征,要用酒来激励斗志;战士凯旋,要用酒来洗尘庆功。
《战国策》记载:“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,进之禹,禹饮而甘之,遂疏仪狄而绝旨酒。曰,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。”而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。
周公旦编写的《酒诰》是中国早期的禁酒令,其中提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。
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,使人上瘾,饮多致醉,不能自制,惹事生非,伤身败体,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。所以,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,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。
酒文化与教育
中国酒文化的核心:“礼”与“德”
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,其中一些礼仪、礼节延续至今。“礼”和“德”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,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“道”,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“德”,而孔子把“德”的推行又具体化为“礼”,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,也是中国酒文化的“基因”。
三巡之礼:古人倡导饮酒有节,饮不过三爵,过则违礼。因此“酒过三巡”的深层含义应是:酒已经喝得不少了,有正事谈正事,没有正事的话,也就应该散了。
酒桌礼仪:敬酒时,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,酒杯要低于对方,以示尊敬;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。酒桌上讲究长幼有序、尊老爱幼、以敬为礼、谦和礼让。
酒文化与社会生活
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,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,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,并逐渐程式化,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。
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、生活、社交活动中,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。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、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;村中乡饮时,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、亲密友好气氛,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很好的氛围。
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,在隆重的婚礼中,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。丧葬之酒,表后人忠孝之心;生日寿庆之酒,显人生之乐趣;亲友相聚之酒,叙手足之情谊。
总之,无酒不成席,无酒不成礼,无酒不成俗,离开了酒,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,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。